秦国实现统一天下的历程既漫长又充满艰辛,这段历史的艰难程度被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精辟地概括为:“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秦国的统一历经六代君主,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才最终得以完成。
这六代君主依次是第一代秦孝公,第二代秦惠文王,第三代秦武王与秦昭王两兄弟,第四代秦孝文王,第五代秦庄襄王,最后是第六代的秦始皇嬴政。那么,在秦国的统一进程中,究竟是哪一位君主的贡献最大呢?
首先可以排除秦武王、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三位君主,因为他们在位时间较短。秦武王仅在位四年,秦庄襄王三年,孝文王更是仅执政三天。如此短暂的统治时间,根本无法形成较大的作为和影响力,因此这三位基本无缘成为统一大业的关键人物。剩下的竞争者便是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昭王和秦始皇四位。
展开剩余64%秦孝公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人物,他大胆启用商鞅推行变法,变法立竿见影,使得秦国迅速摆脱了从秦穆公霸业以来几百年的衰落局面,实力大幅提升,具备了与东方六国抗衡的能力。孝公在位期间,秦国完成了从一个弱小诸侯国向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型,他的最大贡献是为秦国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铺就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。
接着是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继位后,他继续打击守旧势力,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巩固商鞅变法成果,使秦国保持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。惠文王还打破了六国对秦的外交孤立,广泛任用他国人才,在政治和外交方面采取灵活多变的连横合纵策略,使秦国的地位日益提升。军事上,惠文王率军多次战胜魏国,成功吞并河西全境,并平定了义渠、巴蜀等地,不仅扩展了疆域,也稳固了后方,使秦国得以集中力量对付东方列国。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为秦国筑牢了坚实的后方基础,并掌握了进攻东方的主动权,使秦国国力蒸蒸日上,成为逐鹿中原的有力竞争者。
秦昭王,秦惠文王的儿子,在位长达五十六年,经历了秦国最为关键的战役。期间秦国参与了伊阙之战、鄢郢之战、华阳之战和著名的长平之战,这些战争不仅使秦国大规模扩展领土,更重要的是消灭了敌国大量有生力量,使得韩国和魏国元气大伤,无法再对秦构成实质威胁,同时将楚国和赵国也打成半残,只能勉强维持自身。秦昭王时代的秦国已经在各国之上,具备了灭国统一的实力。历史学家翦伯赞就认为,秦昭王时期“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”,这充分体现了他在秦国强盛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最后是秦始皇,在位期间完成了六国的彻底灭亡,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。虽然秦始皇具有非凡的雄才大略,但这更多是在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完成的。并非贬低始皇帝的功绩,而是考虑到当时秦国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越六国,统一天下已成为时间问题。虽然过程中仍有难度,但比起秦昭王时期,实际操作要容易许多。比如,楚国被秦军围困两年多后终因耗不起兵力而撤退,赵国更是在长平战后替换将领,显示出急于速战速决的无奈。综合来看,秦始皇是乘势而上的英雄。
总体来说,秦孝公是奠基者,秦惠文王是巩固和发展期,秦始皇是顺势完成统一,而秦昭王则处于关键的决定性阶段。从贡献大小来看,秦昭王的地位和作用或许是最大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