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我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谬论,题为“秦灭六国是野蛮征服文明”,作者竟然是“北大历史学博士王珊”。看到这一观点,我的第一反应就是——这不仅仅是愚昧,简直是恶意的扭曲历史,带着一种极其有害的偏见。她表面看似在讨论历史,实则是在进行一种认知战,企图破坏公众对历史的基本共识和认知框架。
那么,什么才是真正的“文明”?什么才算是“野蛮”?回顾当时的东方六国,它们的社会形态是何等的陈旧和腐朽。贵族的世袭制度盛行,爵位继承僵化,权力阶层牢固固守,社会呈现出一种极其松散而且不合规范的状态。这样的政治制度,难道真的是“文明”吗?难道“贵族分封”和“四分五裂”的局面可以称作是“文明”?反倒是“中央集权”和“大一统”的秦国,这种体制被某些人曲解为“野蛮”?这完全是对历史的误读。虽然历史上确实存在过“野蛮征服文明”的情况,但秦国灭六国绝对不在其中。相反,秦灭六国,实际上是“进步战胜了落后”,“文明战胜了蛮荒”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秦国的“耕战立国”、“军功授爵”、“唯才是用”和“抑制贵族”的制度,才是当时最先进、最合理的社会模式。它不仅提升了社会的组织能力,还大大提高了生产力。
展开剩余76%当时的东方六国的衰落,正是因为贵族阶层的恶性膨胀,导致阶层固化,百废待兴。公子们拥有万里封地,门下门客成群,几乎各自都如小国一般,国家政令无法统一,人才无法得到合理的任用,国家的力量与资源也无法有效整合。魏国和楚国虽也尝试过改革,但由于贵族阶层的顽固抵抗,这些改革最终都被扼杀。秦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统一,正是因为自商鞅变法后,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法律治理,功劳定爵,奖惩分明。这种高效的制度,不仅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热情,也提升了军队的作战积极性。从组织力、凝聚力和执行力上看,秦国给六国带来的不仅是胜利,而是一次降维打击。
秦朝建立后的“书同文”、“车同轨”、“修驰道”、“统一度量衡”、“郡县制”和建立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措施,实际上是超越时代的伟大举措。这些改革为中华大一统奠定了基础,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“大数据”治理时代。自此以后,无论是北方的高山还是南方的江海,所有的地区都统一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度量衡,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直接的管理,掌握着全国的财富和人口资源。可以说,秦朝的这些制度为中华文化和制度认同提供了深厚的根基。
秦朝虽然过于急功近利,手段也过于粗暴,最终导致了二世而亡,但它所建立的制度却被继承下去了。汉朝的建立,实际上是对秦制的继承与改良。刘邦和萧何搬走了秦朝的档案和典籍,保留了秦朝的一些核心制度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,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汉朝。今天,我们所熟知的“全国一盘棋”、“扶贫”、“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”等理念,实际上都有着秦制的思想根源。那些至今还未在欧洲实现的政策,秦国在2000多年前便已经做到了。这种影响,不仅体现在文化和制度的传承上,也在国家的治理模式上,秦朝的成就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巨大贡献。
然而,许多公知对“秦制”进行口诛笔伐,实际上他们根本不了解“秦制”背后的深刻含义,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。很多人甚至无法意识到,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础,正是建立在“秦制”之上的。历史上的名句“百代皆行秦政制,万年咸用始皇心”正是对此的最好证明。教员曾说过:“劝君少骂秦始皇,焚坑事业要商量。祖龙魂死秦犹在,孔学名高实秕糠。”从古至今,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几乎都主张法治,而孔子的学说,虽然强调仁义,却常常流于空谈。我们应该认识到,秦始皇的伟大要远远超过孔子。若一个现代中国人,依然无法理解这个道理,那只能说明他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建设一无所知,甚至不懂得自己所享受的一切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是如何得来的。
然而,如今的“知识网红”和旧时的“公知”,其实不过是受控的工具,他们站在一根隐形的线之上,接受着背后黑手的指引,负责不断改变身份与面貌,继续在大众中传播错误的观念。他们的目的是在大众的记忆逐渐冷却之后,以新的“科普”面目再度出现,迷惑更多的无知者。这种伎俩其实并不新鲜,只是不断轮换、伪装,试图扭曲和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,妄图摧毁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与制度认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